< 返回
民营企业应向华为学习什么?

我们知道,华为也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相差万里。决定的因素是老板,老板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的现在,更决定企业的未来。

前些年,山东的“三株”口服药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最风光的1999年,三株公司销售收入达到80个亿,15万员工分布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广大的乡镇村落,在国内保健品行业独领风骚好几年。可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缜密市场体系的大型民营企业,说倒也就倒了!倒在一夜之间,倒的是那么的迅速,让人还来不及分析清楚它的成功,就又马上去琢磨它为什么失败!

最近,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从辉煌迅速走向衰败的新典型,它就是2004年荣登山东民营企业榜首的特大型民营企业,拥有120多亿资产,员工上万名的山东万杰集团。这个公司因盲目扩张,大量贷款,举债经营,很快导致资金链断裂,所属企业停工停产,经营陷于极度困境。就是这么一个涉及化纤、织造、医疗、制药、钢铁五大产业的企业帝国,突然间轰然坍塌,万杰也从此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

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的民营企业自己喊出要做“百年企业”,要在多少多少年成为行业老大,要在多少多少年进入世界五百强!可是,也就是在他们口号喊的最响亮的时候,却是经营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的时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民营企业辉煌一时,不可一世?导致这些企业“短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们不去分析这些企业走向衰败、走向没落的缘由。我想,我们还是看看华为是怎么做的,看看任正非是怎么做的,对照这个19年来一路攻城掠地、安营扎寨、佳绩频传、高歌猛进的华为,分析一下我们其他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哪些差距,哪些问题!

我始终认为,华为之于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一个高科技企业的诞生,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界,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成功的典范,学习的楷模。那么,我们其他的民营企业,应该向华为学习什么?

一是,要象华为那样地专注。

华为的成功在于它的专注,它的专注体现在对核心业务的坚定不移。

这正如《华为基本法》第一条所指出的那样“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是这么讲的,更是这么做的。

多少年来,华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没有被其他诸如房地产等行业的高利润所诱惑,敢于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将做代理商赚得的钱全部投入到研发上,以“失败了我只有跳楼”(任正非语)的胆略和气魄,走自主研发、技术自立之路,并且坚持将不低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投入到研发中去。

大家要知道,按照2006年华为销售收入110亿美元计算,那么,当年华为投入的研发经费是多少?至少是11个亿美金,是100亿人民币。

100亿是个什么概念,就山东这样的经济大省来讲,恐怕全省的所有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也不及华为的一半。

这样的大投入,必将会有大回报,也就奠定了华为快速发展的基础,成为华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之成为国内电信设备供应商“巨大中华”的翘首,成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无与伦比、无可撼动的龙头老大。

据华为消息,今年上半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了84亿美金,全年预计合同销售额150亿美元将不成问题。

核心业务的专注,成就了华为的事业。

我们试想,如果华为将产业涉及到房地产,涉及到钢铁,涉及到石油石化,涉及到家电,涉及到经不住诱惑的、高利润的、甚至一时暴利的其他领域,也许华为能获得一时一地的成功,但华为绝对也就不是今天的华为。

二是,要象华为那样地规矩。

一个企业,当企业小的时候,它是老板的;当企业大了的时候,它就成为社会的。

为什么?因为企业小的时候,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调皮捣蛋,胡作非为,人们不会和你过分计较;但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你就要受到法律的和道德的约束。

企业小的时候,你动用的社会资源(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很少,影响也就很小;而当企业大了的时候,你就会消耗、动用很多的社会资源,你就要保证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了。这就是一个企业的规矩,做企业必须遵循这些规矩。

华为的规矩,体现在华为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上。谈企业责任,无非表现在对员工、对股东、对客户这么几个方面,做好了这几个方面,也就做到了对社会的责任。

华为每年上缴的税金应该在销售额的10%以上,按此计算,华为2007年的税金将超过100个亿人民币;几年来,华为上缴的个人所得税都是业界第一,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华为是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去做的,另一方面华为所给予的员工薪资是高的。

据说华为员工现在的工号已经排到了10万多名,在职的大概是5万人,其他的5万人,或个人辞职,或被公司辞退,但不管什么情况,还没有听说华为拖欠哪个员工的工资,没有听说华为拖欠哪个员工的红利。要知道,华为每年发放的工资和红利,恐怕不会少于50个亿啊!

当然,华为的规矩,还体现在它所构建的坚实的平台,为十万多个优秀的中华儿女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地方;还体现在它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加盟华为的人员迅速走上职业化的道路,不管是否在华为继续工作,都使得自己终身受益;还体现在内部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流程,使之在此工作的员工得到锻炼和提升,等等。

就象it界传说的那样:只要是华为的,我们都要!华为的规矩,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为华为服务、创造业绩的同时,也向外部输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

三是,要象华为那样地理性。

现在的社会,已经从过去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到了过剩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向理性。

就企业层面来讲,理性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企业操作的理性,二是对消费者(客户)的理性,三是对合作伙伴的理性。

理性的延伸涵义,就是对有关各方利益的平衡。

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结成命运共同体,这是华为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华为发展的重要经验。

华为对企业操作的理性把握,主要体现在“技术立企”的发展思路,体现在永不进入其他领域的自身定位,体现在“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的人才战略,也体现在以《华为基本法》为核心内容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上。

在消费者的理性把握上,华为成立初期,在国内电信市场被“七国八制”全面把持、占领的情况下,华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营销策略,与各地邮电部门成立合资公司,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从竞争对手哪里抢夺市场,因为华为是清楚的,没有利益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华为在与思科的对抗以至最后和解中,在与3com的合资和合作中,在对北京港湾公司的收购中,都体现了华为对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的理性把握。

华为的理性,还表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基本态度。《华为基本法》明确指出: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华为的这一假设,充分肯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这是华为形成强大的企业向心力和队伍凝聚力的根本。

四是,要象华为那样地低调。

华为的低调是出了名的。

19年来,任正非从来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为此他得到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非议,这样的定力是一般企业家做不到的。

任正非对员工说:国家的事国家管,政府的事政府管,我们把企业依法经营好就行了。他还告诫员工:媒体有媒体自身的运作规律,他说你好你就好了?我们要安安静静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企业的低调,实际上是这个企业的内在文化的外在反映;做人的低调,其实是那种大智若愚的至高境界。

低调不是装出来的,低调是需要勇气的,低调是内部做实的需要。

其实,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胜利者大唱赞歌,对失败者落井下石。我想,这是任正非不接受采访、保持华为低调的自我认识吧!

据说有一年,广东省的一名主要领导请任正非等一些企业家吃饭,对任正非说要把华为树立为广东的榜样,任正非连忙说:领导请吃饭我感到非常荣幸,榜样就不要树了,榜样一树,华为就垮了!

华为的低调,仅仅表现在对媒体上,但是,华为在与政府的沟通方面,专门设立了政府关系部,负责与政府的沟通;华为参加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的每次展会,都能做到高规格布展、高水平亮相。

华为的低调,与其他民营企业的高调,恰好成为鲜明对照。有的民企老板恨不能天天上电视,时时见记者,甚至把一份成绩夸大成十份。君不见,多少企业家走上这条路之后,受制于上上下下的政治约束,左右了企业的发展。

其实想想很简单,企业家如果和政治联姻,往往会生出个四不象的怪胎。本文开始提到的万杰集团的董事长孙启玉,就担任了当地的区委副书记,该企业所收购的钢铁项目,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之下承担下来的,最后导致企业陷入泥潭。

五是,要有华为那样地胸怀。

华为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纳五大洲的各种肤色、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朋友;任正非的胸怀是博大的,可以接受背弃自己的员工,可以忍受媒体的猜疑和非议。华为的博大胸怀,是任正非创造的。

任正非是个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企业家所拥有的博大胸怀。

华为是任正非创办的民营企业,但是,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的股份。这正是华为对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必须树立这样的财富观,才能赢得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跟随者,一起跟随你完成你的事业。

当年的李一男辞职创业,任正非不仅兑现了李一男在华为的股份达1000多万元,4年以后,当华为收购由李一男创办的北京港湾的时候,任正非依然敞开胸怀,欢迎李一男回到华为。

中国人的毛病,对敌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可以放下刀枪坐到谈判桌上;但是,对背弃自己的叛徒,往往会抡起棍棒一阵乱打,杀死为快。任正非的不计前嫌,从华为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人才,接受人才,这是何等的胸怀?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它就成了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做为老板就要发自内心地把员工当成你的事业同盟者,否则,真正堵枪眼、炸碉堡的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员工会去送死。而事业受阻,也往往就发生在几个关键关头。

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个老板都具备的,需要修炼、修炼、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