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特别强调,医疗保险要坚持以人为本,是实践“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医疗保险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牢固树立医疗保险的本质是健康保险,群众健康是最大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围绕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政策上体现人性化,管理上体现柔性化,服务上体现个性化,提供体现人文关怀的健康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医疗保险制度安排更具包容性、适应性,使医疗保险的管理服务更具人文性和社会性。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面推开,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创新,逐步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建立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保障职工基本医疗、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个人帐户的约束和积累功能,远未达到制度设计的理想效果,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以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个人账户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虽然个人账户属个人所有,但个人账户支付与现金支付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个人账户金有一部分是单位缴费,也只能用作医疗消费,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金的珍惜远不如现金。
在积累方面,不少参保职工出于对医疗保险政策连续性的担心,只顾眼前不计长远,想方设法尽早支取个人帐户。由于医患双方容易联手,加之管理方式落后,致使个人帐户积累功能弱化。同时,因个人账户管理工作量大,参保人员又希望使用个人账户更方便,导致对个人账户的使用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上述诸多问题使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受到质疑,特别是个人账户的管理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首先要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参保人员发放社保卡。参保人员持卡就医、购药后,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网络系统向医疗机构结算费用,并在结算过程中对是否合理诊治和用药进行监督和审核。一方面是管理费用高,一方面是参保人员不愿受约束,一直以来不少人建议不设个人账户,将其作为工资的一部分发至职工手中。
首先是从重视单纯治疗向防治结合转变。如何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保障功效,,这不仅是我们医疗保险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参保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虽说预防为主多年来家喻户晓,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重医疗轻预防。体现在观念上,就医用药一次花几百元认为值得,可预防上一年拿出几百元就舍不得,甚至片面认为没有必要。体现在制度上,医药费可以报销,预防却没有出资的渠道。而健康管理是既对已患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又注重对致病因素的干预。
其次是将健康的责任从以医生为主体向医患互动转变。实施健康管理,首先要改变把健康交给医生的被动医疗模式。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医生承担的责任是疾病的治疗和健康知识的传播。在健康管理中,医生告诉患者科学的生活方式,能否照办,是否见效,其关键是取决于被管理者的有效实施。
第三是从以病症治疗为主向病症与病因并举转变。就当前疾病中主要的非传染性慢性病来说,药物治疗只能是对症状的治疗,如果不从根本的病因——生活方式上进行改变,结果只能是药量越用越大,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健康管理使参保人终生受益,其对医疗保险的投资回报更是长期、可观的:
第一,节省医疗费用。健康管理理念的引入,使控制医疗消费的手段前置。有专家称,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钱,就意味着可能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
第二,提升健康水平。目前众多疾病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单纯的生物医疗手段虽然可以暂时控制病情,但病因不除,致病的根源还在。只有在优化个人生活方式上下功夫,病情才会得到有效控制,健康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三,个人自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过一个健康公式:100%的健康=15%的遗传+17%的环境+8%的医疗+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健康其实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与其把自己托付给医院,不如提早接受专家医生指导,把健康交给自己。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医疗保险改革,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劳动保障部门,如果仅仅延续过去只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审核结算就医费用的工作模式,难以实现保障参保人员身体健康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机制,着力建设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医疗保障支持体系,才能确保医疗保险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健康管理以社区为发展平台,进而推动社区医疗事业发展。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网络,应当成为疾病预防的前沿。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促进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实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诊疗及康复服务,是最为适宜和可行的。同时,健康管理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注入活力,有利于发挥社区医生贴近居民的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从而使“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目标得以实现,有效地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第二,健康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而促进医院数字化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把患者的诊断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储存与整合,实现各类业务流程和信息利用的最优化,通过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的完善,不断丰富医生的诊断资料,提升医疗诊治技术水平,使医院的服务模式和质量发生飞跃性变化。同时,遵循一切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制定完整的医疗质量体系和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全方位经营管理,有利于降低医疗和医疗保险运行成本,既可让利于患者,又可拓宽发展空间。针对当前病人占15%,健康人占15%,亚健康人占70%的人群现状,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改变传统医学模式,实行保健前移,由单一治疗转向预防、治疗并重的轨道,使医院的服务性质由患者上门求医走向主动提供医疗保健计划和全程服务。由体检和诊疗中心为参加体检人员度身定做个性化健康计划,建立长期详尽的电子化健康档案,使参加体检人员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以健康管理实现医疗保险与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参保人员生命健康质量,而且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有效地缓解与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健康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医疗保险透明度和公正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功能,使参保职工可以随时掌握个人帐户信息,并能依据网上公布的医疗价格、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生。在建立参保人员电子档案以后,可以实时掌握参保人员的健康信息,避免重复检查,需要时开展远程专家会诊,以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率。同时,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可以实现对定点医院、药店的动态监控,实时掌握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对参保职工的治疗及用药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有力保障参保职工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