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从“三镜”看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

内容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以及企业愈发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战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与企业的发展之路。本文形象地从三个角度——微缩镜、放大镜和显微镜,即国际、国家以及企业的不同层面,探讨分析了知识产权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企业所需的知识管理要素,提出了对于中国如何选择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企业如何把握好关键要素的建议。

关 键 词 知识产权 产权战略 知识管理

作者 曹祎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200433)

知识产权战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创新程度与企业的发展之路,各国及企业需要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中国更是如此。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乃至其框架、视角和方法,都取决于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取决于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本文即从三个角度:微缩镜、放大镜及显微镜,来分析知识产权的国际环境、国家战略以及企业对其的管理能力。

用微缩镜看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引入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它们凭借贸易手段,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主导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从此,所有wto成员,无论发展水平如何,都不得不接受trips协议设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低水平。但是,发达国家并不满足于此,它们继续以国际贸易为谈判砝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越来越多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做出超越trips协议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承诺。所以,trips协议的实施,并不利于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和传播。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全球技术转移的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技术转移中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在扩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科技依附在强化。这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二流技术的转移。在知识产权强保护的环境下,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或技术许可。但是,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转移的是已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许可的技术也往往是容易模仿的二流技术。因为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它们会竭力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竞争对手的壮大。

其次是技术溢出的有限。跨国公司将90%以上的研发经费投回母国,只有不到10%投在东道国,而其中大部分又投入产品质量控制和改进。另外,跨国公司还实行核心技术锁定,严密控制尖端技术的扩散。它们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关键部分,设置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东道国在本地化生产过程中受挫。

再次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跨国公司构建的各种各样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形成了跨国公司的技术网络,控制了相关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掌控了世界科技知识的生产和扩散,突出表现在dvd行业的各种专利联盟。

最后是发达国家的政策限制。发达国家政府常常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施加政策限制。比如,美国政府只许可对华转让低水平技术,而完全封杀可能涉及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先进技术的转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还试图利用 “瓦森纳条例”,说服其他32个成员国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一方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从技术模仿中获得的利益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及其战略性技术同盟构成的技术网络,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和扩散。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通过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通过国际技术扩散,获得先进技术,实现国家的腾飞。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腾飞必须依赖自主创新。

用放大镜看中国知识产权战略

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为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更不是被动地应付发达国家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批评,而是为了主动应对外国知识产权保护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更是为了培育民族的知识产权。因此,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心是主动将知识产权保护整合于国家创新战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应对国际挑战的知识产权策略和整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但二者并不截然分开,前者往往为后者的组成部分。同时,因为前者所涵盖的政策措施更为迫切,因而应作为短期内更加重视的策略。

应对国际挑战的知识产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许可谈判能力。中国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非常少,很难和外国专利持有者进行交叉许可,因而缺乏谈判筹码。如果企业分散寻求许可,谈判力量就更弱。因此,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增强知识产权谈判能力,一个重要措施是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的成长。行业协会可以协调企业行动,发挥集体谈判的优势,还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避免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

第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预警指按照细分的行业、领域、市场,及时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和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重要的公共平台,它可为企业的生产和贸易服务,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谈判能力和应对能力。在完善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下,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可以充分了解各个领域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为研发、生产和出口贸易提供决策信息。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鉴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在70%左右,国际标准化活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2005年,我国向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提交“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议案,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好的开始。

第四,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我国目前缺乏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许可中的托拉斯行为缺乏有效制约。此外,我国规范权利行使、禁止权利滥用的法律规范零散,效力等级各异,仍需要完善。上述制度的缺陷,也常使我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国家建设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竞争规则,具有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整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一个孤立的战略,它是中国国家创新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知识产权战略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必须根据社会整体的优先发展目标,营建相关的体制和政策平台,在一个具体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安排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协调知识产权和相关制度、政策的关系。

用显微镜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管理制度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人才十分缺乏,管理效率和管理职能也显得很薄弱,因此,有必要专门从微观层面讨论我国现代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通过研究业界的实践并结合几年来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感受,笔者认为一个组织要实施知识管理,基本上离不开下面六个关键要素:策略、内容、人才、流程、技术、文化。其中,战略是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及流程创新获得新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内容及人才这两个存量来积累,而这些活动的大环境就是企业文化和协同环境。

1. 战略——知识管理本身必须与实际的业务目标相联系

知识管理要在一个企业生根发芽,首先要在战略层面得到认可并得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实质性的重视。同时,知识管理本身必须与实际的业务目标相联系,制定出适合组织自己的知识策略来。例如国内某it服务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地基工程”来进行建设。由于国内it服务行业底子薄,所以其知识策略是先通过积累建立丰厚的知识资产,而后再通过知识应用产生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