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大连路明的惊险一跃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给美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却意外地给路明带来了机遇。

我要自己干

凭着直觉,肖志国感觉自己发明的材料会很有市场。在1992年的盛夏坐了一晚上火车跑到天津一家著名的手表厂,兴高采烈去给人家介绍产品。当时,企业见到来推销技术的工程师很高兴,但是当肖志国把产品展示出来以后,当时负责接待的工程师马上惊惶失措地喊道:赶快拿走,这个东西有放射性,你想害死我们厂吗?试图辩解的肖志国被撵出了办公室。

走出那家企业的厂院大门时,从来没有销售经验的肖志国有些不知所措,有些心灰意冷。这个脸上始终带着自信笑容的男人,忍不住大哭了一场。当冷静下来之后,生性倔强与执着的肖志国开始寻找新的机会,来推广自己呕心沥血发明的发光材料。

不幸的是,同样的经历再一次降落到肖志国的身上。

1992年10月份,在北京有个国际发明展览会,肖志国做了精心准备,用发光材料做了很多发光产品来到展览会。突然有两位国内很知名大学的教授出现了,看到肖志国的宝贝材料时,用力拦住想去一探究竟的参观者,高声喊道:“你赶快拿走,大家不要碰这材料,它有放射性。”当时肖志国又气又急,情急之下正好看到没喝完的饮料,就把这发光粉末倒了进去,一口喝下去了。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万般无奈之下,肖志国想到了去国外推销自己的发明。在发出一些介绍材料之后,很快得到了日本、德国几家公司响应。其中一家日本公司特别真诚,第一次见面时给肖志国提出的条件是:40%的股份加上2万人民币月薪,并且另外赠送一套别墅和一辆高级汽车。两万元钱相当于肖志国工资的130倍,肖志国当时的工资是150元。诱惑不可谓不大,但日方的出价更加坚定了对自己发明价值的认知,思量再三之后,忍痛放弃了优厚的合作条件。肖志国相信自己的发明有广阔前景,自己一定能把它推广出去。

日本商人很执着,不久之后又来了。这一次日本商人采用了迂回的策略。日本商人在日本银座最高级的时装店买了一套时装,送给肖志国爱人。也不知道日本商人从哪里获得的消息,尺码非常合适,肖志国爱人非常高兴。有着传统中国文人气质的肖志国有些不好意思了,答应了日本商人的合作要求,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在落笔的一刹那,肖志国有些空落落的,回去之后彻夜难眠:这么好的发明,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推广出去?为什么要让一个外国人去推广自己的发明?好在只是签订了意向书,第三天肖志国找到了日本商人说了声:我要自己干。

肖志国辞去公职“下海”了,给自己的企业命名为路明,虽然不是很洋气,但寄托了肖志国对企业未来的期望,期待能够顺利成长。当时(1992年)的路明只有十几个人,东拼西凑的运营资金也不足20万元,那还是肖志国各处借来的。肖志国既是研究员,又是销售员,还是生产工人。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公司稳步经营。

转折源于一场灾难

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给美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却意外地给路明带来了机遇。

当飞机撞到世贸大厦之后,整个大楼断电了,楼内一片漆黑,浓烟笼罩,有1.8万人从安全通道顺着一条发光消防指示带在一个半小时内迅速地撤离了大楼,半小时后世贸大厦倒塌了。美国《时代周刊》事后详细报道了整个逃生的过程,并对比了1993年纽约世贸大厦的地下车库爆炸案。当时,大厦也是电力瘫痪,虽然爆炸本身没有造成伤亡,但踩踏事故造成6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大厦人群疏散用了6个小时。同是世贸大厦,为什么前后两次差别如此之大,更何况启一次灾难要严重得多?《时代周刊》分析了原因:世贸大厦在地下车库爆炸案之后,改造了安全逃生设施,应用了发光材料及最新的科技应用成果作为停电后的指示标志,而这一材料是由中国公司——路明提供的。

9.11事件给路明产品做了个活广告,大连路明迎来了跃升的宝贵机遇。此后,大连路明的产品订单纷至沓来,肖志国的自主创新产品由此获得了市场上的极大成功,大连路明也成为发光材料世界第一的企业。

选择:吃肉还是喝汤

肖志国所发明的发光材料,做成能“蓄光”消防指示标志是一个初级的应用,其在全球方兴未艾的一个新兴产业中的前景更为广阔——半导体照明产业中(原理是在半导体芯片上覆盖一种硅酸盐荧光粉)。发光材料和半导体发光芯片,这两大核心技术的结合,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环境保护来说,都将对人类未来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新型发光材料(如肖志国所研发的材料)所制作的照明设施,与白炽灯相比能够节约90%的电力,和荧光灯相比的话能够节电50%,而寿命却可以延长100倍。日本在2006年白炽灯已经大规模被led灯取代;美国也将在2010年前后将有55%led灯取代白炽灯和日光灯。有专家做过一个测算,我们国家有一半的光源用半导体照明来代替,可以节省3-4座三峡发电站。

毫无疑问,半导体照明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节能产业,它将取代爱迪生120年钨丝光源的历史。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在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共识的今天,其价值与广阔应用空间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其中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早已经为跨国公司所垄断。

在整个led产业生产环节中,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600多家企业大部分处于行业末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芯片封装等工作,而在外延片、芯片制造等关键环节上几乎没有竞争力,高质量的外延片、芯片已经成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而从产业价值链看,外延片和芯片占据led产品全部价值的70%左右。在这个市场上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早就跑马圈地了,形成了现在以日本日亚、德国欧司朗为两大核心阵营的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巨头公司,所以包括像飞利浦公司、日本的丰田公司,还有像韩国的三星公司这些国际巨头也不得不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或掏许可费来进入这个核心层。

肖志国很清楚,要想把企业做大,必须进入产业的中上游。用肖志国的话说“我不仅想要喝汤,更想吃肉”。“要吃肉”谈何容易,即使交纳了许可费,获得了使用权,吃到也只是“残羹剩饭”,还是进入不了核心层,还是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并且还要长期受制于人,当技术升级后,还要再交技术使用费,依然摆脱不了国外巨头的控制和垄断。

执着的肖志国最后还是决定:要挑战核心层,“500万欧元入门费,我们不掏。路明要发展,必须打破国外对白光led的专利垄断。”决心是下了,但前进之路依然不明,缺人